Baboo LIAO - 導演

簡介

2017 年國家兩廳院駐館藝術家。2018 年 ACC 亞洲文化協會受獎人。2019 年法國巴黎西帖藝術村駐村藝術家。三度受邀赴羅伯威爾森(Robert Wilson)主持的長島水磨坊駐村創作。作品曾二度入圍台新藝術獎年度十大表演藝術,三度於外亞維儂藝術節上演,演出足跡遍及柏林、巴黎、紐約、哥本哈根、首爾等城市。

2020年發表首部VR作品《色度:賈曼計畫》,獲台新藝術獎季提名的肯定。提名委員認為:「透過新科技『聲音科技劇場』,除了重構賈曼式的性別認同、顏色、面對瘟疫之科技不能等藝術命題之外,也適時對後人類的套疊困境做了新的勾勒。」

代表作品包括:2020 年,《人民之王》(丹麥屋舍劇院與台灣莎妹劇團共製)、《色度:賈曼計畫》(台灣聲響實驗室)、《新!王冠度假村 Corona Villa》(臺北市立美術館「藍天之下,我們時代的精神狀態」聯展);2019 年 , 《餐桌上的神話學》(兩廳院「TIFA 台灣國際藝術節」); 2018 年,《神農氏》(兩廳院「國際劇場藝術節」);2017 年,《重考時光》國家兩廳院駐館創作、《悲劇景觀》(臺北市立美術館「社交場」聯展) ;2016年,《How Long is Now?》《小夜曲》(田馥甄音樂舞台劇)、《百年孤寂》台南鹽山版。

獲獎

作品

★ 藝術是一種高級迷信?

只要形成觀看,就是劇場?只要發生在舞台,一切皆是表演?當我們走進美術館、劇場,是什麼神秘的力量,賦予了發生於其中的行為、展演,被理所當然地視為「藝術」?

★ 藝術家的勞動是不是一件很虛無飄渺的事?

如果藝術的勞動是為了製作幻覺,那麼,藝術家的勞動會不會和仙女的工作一樣,都是一件很虛幻的事?藝術家,又如何獲得應驗與認證?

★ 劇場經驗真的是不可取代的嗎?

有很多人一輩子不曾走進劇場,他們還是活得幸福美滿快樂。但當有一天,他們佔領了舞台,他們會如何想像劇場發生的一切?他們在舞台上的行動能稱為表演嗎?

無題之島,自然充滿各種命名⋯⋯
曾經,人類對這座荒島有各種想像,都因失敗而荒廢
美好、愉悅的幻想以及野心慾望,在島上形成各種妖怪

你的天堂,是他人的地獄
佔有即失去,向上流動的同時,也正在向深淵墜落
但丁《神曲》引路,一個亞洲移工的現代神話學

這是一個未來隔離設施的想像與提案。作品將「防疫旅館」的空間放到美術館,建構一個集飯店、遊輪、方艙、避難所、療養院等多重空間意象的複合式度假村。自由與禁錮、旅行度假與集中管理、移動軌跡與監看機制,多重相互矛盾的意象,被置入於觀者自主與不自主的行動之中。

奧地利劇作家葉利尼克的最新力作,啟發自美國極右派人士川普贏得總統大選,所象徵的西方民主危機。舞台上,我們是各種標籤、符號和姿態,演示著不同的性別、階級、種族與地位,卻同樣被分化孤立的個體,彼此間的裂痕與衝突難以消弭。

《奧德賽》的故事被拆解成七個篇章,包括「英雄」、「女性」、「他者」、「變形」、「政治」、「神祇」以及「家園」,每個篇章以史詩中的角色命名,演員從這些「關鍵字」中導入成長經驗、文化背景、個人觀點,彼此問答、辯證,更將整體概念指向更為廣泛的國族、地域、家園和當代亞洲社會。

以停車場為演出文本,從定義、使用、感知、顛覆、錯置、演繹中介場域的地方性出發,我們重新量度時間與空間,探測日常生活的地理學。延續景觀敘事的探索,表演者的動態、物件的調度、事件的序列、空間的部署,將成為日常與異常,當下與過去,景觀與奇觀,真實與再現,展場空間與社會事件的折返。

將物件從重大社會事件、歷史現場中抽離出來,還原至我們的日常生活,同時通過由檢視、拆解悲劇的構成,以及其震攝觀眾的元素,再度建構最低限度的悲劇景觀。作品交織著個人記憶與集體記憶,每個物件的移置,每個場面的構成,將成為日常與無常,當下與過去,景觀與奇觀,真實與再現,展場空間與社會事件的折返。

以歌手田馥甄音樂作品《日常》中的五首歌曲延伸出劇情主軸,不同人物的相遇與交錯的劇情主軸,成了神祕又療癒的音樂舞台劇。舞台空間如同一座攝影棚,演出大量運用即時影像建構而成,以此揭露,幻覺如何被建構,夢是否也是另一種日常的排列組合。

改編自諾貝爾文學獎作家馬奎斯同名小說,在劇作家周曼農的改編下,原著拆解成四個切片,以孤獨為主旋律,分別伴隨愛情、戰爭、文明以及衰亡等樂章交織。2006首演,相隔十年在台南鹽山的重製版本,因演出空間和演員組成的不同,成了一個全新的版本。

以「物件」為主題,各自從物的造型外觀、材料特質和功能符號,或關注物的脈絡,或延伸物的想像,或顛覆物的定義,以「物的劇場」尋找新的觀看與敘事方式。隨手可得的日常物品,如何觸發靈感,轉換為創作的媒材?當舞台上的主角從人變成了物,又能翻玩出什麼樣的可能性?

發想自法國當代藝術家蘇菲卡爾(Sophie Calle)的作品「劇痛」(Douleur exquise),文本從一次傷痛的私密經驗出發,對照、交換蘇菲卡爾的分手痛楚,描述、揭露、再現、重塑並投射自身與他人的苦難經驗,成為一場集體治療。詩化的語言、動作結合舞台裝置、光、影像和音樂,共譜一曲傷逝的複調。

剝除繁複的舞台元素,回歸極簡的劇場條件,魏瑛娟,王嘉明,徐堰鈴和Baboo,四位駐團導演在一桌二椅的遊戲規則下,各自以不同主題和形式,切入表述,探問劇場本質。

以人氣部落客「宅女小紅」(羞昂)的戲謔,自嘲,言不及義的都會生活觀察雜文為起點,透過「羞昂」式的口吻,從身體推衍到身體與周遭的關係——職場、人際、情事、房事,甚至國家大事,從食衣住行育樂的狗屁倒灶,切入日常的荒謬。

全劇如一把解剖刀,赤裸揭露愛情中精神與肉體的競技角力,理性與本能的撕裂拉扯,展示一個由激情的慾望所沾染的病態特徵,以及引發潛藏的精神疾病;透過兩名演員扮演四個角色,藉由性別互換所呈現的多組關係,彷彿就如同在舞台上實踐男女交媾的多種姿勢體位,不停地擺蕩在高潮快感與性交後憂鬱的相互折磨之間。

全劇以〈高熱103度〉作品為意象,設定於普拉斯死前的長夜,試圖從丈夫泰德的陰影中走出,卻又罹患了久治不癒的感冒,持續地發著高熱,憂鬱症隱隱浮動,自毀的慾望高漲,主角是一名演員,一名女子,她扮演詩人普拉斯,又是作品反映的普拉斯的自我,是普拉斯內心的諸面相,生平中的諸人物,又或者只是一個遙遠的同名之人……

一個末日城市寓言,在那個寓言中, 流行著一種名為「克萊列文症候群」的疾病,病患都是在感冒之後,開始出現周期性嗜睡,昏昏欲睡,並製造大量的夢境。

cursor